2024年7月15日,机械工程学院“三线精神”研学营暑期实践队25名队员在辅导员闫玉、专任教师杨绿的带领下前往遵义开展研学。实践队走进三线建设博物馆探寻贵州工业发展脉络,深入企业寻访“大国工匠”姜涛,聆听大师与父辈建设“三线”的家国故事。
上午,实践队来到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内的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学习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行业布局、发展过程,从“踏破荒原辟新路”到“科技强国再创新”,深切感受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伟力。
实践队员在博物馆展陈的涡轮-6发动机、电动电控麻醉机、多功能机床等机械设备前驻足沉思,不时向指导老师提问、探讨交流,在头脑中搜寻与之相符的机械设计原理…参观完露天展陈的机械设备,队员们感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三线建设之于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下午,实践队来到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姜涛技能大师工作室学习。在姜涛大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触摸大师亲手焊接的“作品”,对大师的技艺和业绩惊叹不已。
实践队与姜涛大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姜涛大师为实践队员介绍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工人37年坚守焊接一线,从一名焊工学徒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经历,讲述他做为“三线”二代心中的家国故事。交流过程中,姜涛大师毫无保留地给实践队员介绍焊接中的关键技术,耐心细致地回答实践队员提出的问题。姜涛大师用平实的话语将其“年轻的时候不要怕吃苦”、“我自豪我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和强大联系在一起”、“敬业守信、追求极致”等信念温润地传达到实践队员的心中。
通过一天的实地学习,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受益良多,立志通过做优秀机械学子响应工业强国的时代号召。接下来,实践队将按贵州三线建设布局分赴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凯里等地开展三线企业寻访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心得
在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姜涛大师在焊接领域的执着追求。他对于每一个工作室内摆放的焊接工艺样品都给出了详尽而深入的解答,让我对原本模糊的专业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焊接的易拉罐。他告诉我们,就地取材,用易拉罐练习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易拉罐单薄的铝皮反而更能训练技巧。他为我们分析讲解如何运用逆向思维解决易拉罐铝皮脆弱难以焊接的技术难题。他工作中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灵活转换的思维都让我感触颇深。
姜涛大师在交流中展现出了非常谦逊耐心的风度。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我们的问题并细心回答。一位同学向姜涛大师提出疑问:“如何面对种种困难?”姜涛大师果断回答“必须克服它”。“逢敌必亮剑”,我想这或许是姜涛大师创造如此多“不可能之可能”的原因之一吧。从绑沙袋训练手部稳定性开始,到日复一日忍受高温和烫伤…“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总之,与姜涛大师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将铭记他的教诲和指导,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愿我们循此苦旅,终抵繁星。
——机械工程学院“三线精神”研学营暑期实践队杨烨
在交流中,我能真切感受到姜涛老师对焊接技术的热爱与执着,工匠精神与“三线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身上,我领悟到工匠精神不仅是敬业、专注,更是精益求精;“三线精神”不仅是奋斗、奉献,也是创新。姜涛大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更加严谨、专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
——机械工程学院“三线精神”研学营暑期实践队李敏敏
“年轻一代要敢想敢当、不怕吃苦、直面困难,继承发扬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姜涛老师在讲述父辈从发达城市转战到“三线”地区的过往时,传达出对我们年轻一代学子的厚望。作为一名机械学科研究生,我也要练就过硬本领、涵养奉献情怀。
姜涛大师以其自身的励志经历和在焊接领域的卓越成就,生动地诠释了“三线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线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姜涛大师为榜样,努力践行三线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三线精神”研学营暑期实践队覃航
7月15日,我有幸见到了姜涛大师,与其交流的过程,无疑是一顿精神大餐。
姜涛大师面对更加轻松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热爱的焊接一线,他想多做点事,多教给徒弟一些技术。姜涛大师说,当年一起工作的三线建设者们给予了自己很大鼓舞,让他对工业技术有了敬畏之心、面对困难不退缩。
作为机械工业的后继者,我们怎样传承“三线精神”,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机械工程学院“三线精神”研学营暑期实践队米小红